航拍鄂州樊口江灘綜合整治工程,這是目前湖北省長江大保護投資最大的單體項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生態環境,攸關人類存續;生態文明,攸關人類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湖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 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生態屏障,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三峽庫壩區所在地,湖北堅持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頂層設計製度保障—— 恩施為山水立法,先後出台了《清江保護條例》等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 潛江與武漢、荊州、荊門、仙桃等地簽訂《跨流域突發水環境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 雷霆出擊毫不留情—— 鹹寧緊盯涉氣企業,對重點排放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在全省率先完成主城區氣溶膠激光雷達組網。 仙桃投入600多萬元建設秸稈禁燒智能視頻監控平台,實時進行火點黑斑報警,讓秸稈焚燒“無處可藏”。 生態紅線寸土不讓—— 神農架建立電子圍欄100多個,嚴控各類非法進入核心保護區行為。 天門緊盯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跟蹤問效。 隨州實現垃圾焚燒發電全覆蓋,打好固廢汙染防治、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河道非法采砂等專項戰役。 江豚跳躍,候鳥翱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荊楚大地好山好水,舒展美麗生態畫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全域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訪鹹寧市委書記孟祥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雲寬 記者:孟書記您好,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在此方麵,鹹寧的目標定位是什麽? 孟祥偉:鹹寧作為長江流域節點城市和鄂東南生態屏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決定其在建設美麗湖北、實現綠色崛起上大有可為。為此,市委五屆十次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全域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目標定位、重要舉措,打造“美麗中國”鹹寧樣板,為我省建設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貢獻鹹寧力量。 記者: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鹹寧有哪些優勢和基礎? 孟祥偉:鹹寧森林覆蓋率53.01%,是中國桂花之鄉、茶葉之鄉、楠竹之鄉、溫泉之鄉;擁有128公裏長江岸線,年均水資源總量超80億立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穩居20強;具備發展的一切要素,曆史包袱較輕;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金字招牌”。優勢和基礎表明,鹹寧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能夠有效釋放各種潛能和優勢,走出一條綠色崛起新路。 記者:鹹寧將從哪些方麵發力? 孟祥偉:我們將突出“自然生態”這一特色,統籌考慮公園城市的生態價值、生活價值、經濟價值,打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大美鹹寧。打牢全域生態本底。堅持量質並舉、以質為先,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為抓手,開展全域國土綠化行動和非煤礦山、城市揚塵、黑臭水體等專項治理,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森林覆蓋率向60%的目標奮進,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形成區域內絕對優勢。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樹立“千年城市”理念,做好綜合交通和城市建築、色彩、天際線等的設計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推動城市整體增值。堅定推進綠色發展。圍繞建設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範區,變生態要素為生產要素,集中精力發展大健康、先進製造、現代農業、文旅等產業,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試點建設,將鹹寧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先行區。 爭當“美麗湖北”綠色示範區 ——訪隨州市委書記錢遠坤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小萍 記者:錢書記您好,省委提出,隨州要發揮生態優勢,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崛起,爭當美麗湖北的綠色示範。隨州怎樣抓好落實? 錢遠坤:隨州是淮河、府河和漳水源頭,生態地位特殊,生態資源富集,森林覆蓋率達52.9%,坐擁“楚北氧吧”大洪山、“淮河源頭”桐柏山、“濕地明珠”封江口、“漢東血脈”溳水河“生態四寶”。我們按照省委工作部署,深化“襄十隨神”四地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實施神韻隨州補短板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努力以綠色發展成效為湖北打造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貢獻力量。 記者:省委領導多次講,隨州生態很好,像上海的崇明島;隨州生態很美,像一幅“富春山居圖”。山水勝景如何轉化為發展勝勢? 錢遠坤:我們把文旅賦能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用好山水勝景的重要抓手,借省委、省政府開展“惠遊湖北”、發放消費券等活動的東風,用好炎帝故裏尋根節、文旅產業發展大會等平台,成立旅行者聯盟整合資源、嫁接流量,打出一套文旅組合拳:《誰是隨州曾侯乙》全網發布、圈網霸屏,首屆金編鍾國際作曲大獎賽啟動報名,“神韻隨州、一見鍾情”城市形象線上線下聯合發布,簽約省內外20趟旅遊專列開進隨州,自在大洪山、洛陽銀杏穀等自然生態名片加速成為火熱文旅IP。今年以來,全市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分別增長151.8%、95.6%。 記者:您認為在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的同時,如何守牢生態環保底線? 錢遠坤:近年來,我們全麵做好生態修複、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率先實現垃圾焚燒發電全覆蓋,固廢汙染防治、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河道非法采砂等專項戰役走在全省前列。我們將堅決扛起構築鄂北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認真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大力實施生態環境補短板和府澴河流域水質提升工程,積極推進減汙降碳協同增效,讓隨州生態底色更加厚實、更加靚麗。 構築湖北重要生態屏障 ——訪恩施州委書記胡超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翟興波 雷闖 記者:胡書記您好,恩施州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湖北重要生態屏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護環境? 胡超文:恩施州是全省“四屏三江”生態格局的核心板塊。我們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采取了如下措施: “源”字上站前哨。我州是長江入鄂首站,是清江發源地,為讓“一江清水永續東流”,我們推進長江巴東段和清江綜合治理,實施長江、清江“十年禁漁”,全力守護生態環境安全。 “創”字上走前列。設立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專項獎勵資金,通過州、縣(市)、鄉(鎮)、村“四級聯創”,我州已摘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塊金字招牌,5縣市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命名。 “防”字上守底線。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恩施州汙染防治攻堅戰在全省連續兩年被考核為優秀。 “治”字上重長效。堅持為山水立法,先後出台了《清江保護條例》等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特別是製定《酉水河保護條例》,為我們跨區域環境協作治理積累了經驗。 記者:立足大生態,恩施州如何實現綠色崛起? 胡超文:恩施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未來也在生態。我們將厚植生態底色,加快綠色崛起,把恩施州建設成為美麗湖北、綠色崛起的重要一極。 一是空間要優。堅決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切實把88個鄉鎮按照功能分區整體規劃、一體落實,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二是產業要綠。堅持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土、硒、茶、涼、綠”五大特色優勢,加快形成以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綠色能源、生態工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係。 三是環境要美。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鎮建設,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四是製度要嚴。加強生態環保領域地方立法和政策保障。加大環境公益訴訟力度,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嚴懲。 奮力建設江漢平原綠色崛起示範區 ——訪仙桃市委書記羅聯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記者:羅書記您好,在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決策部署中,仙桃確立了怎樣的發展目標及路徑? 羅聯峰:仙桃市委九屆九次全會提出建設“江漢平原綠色崛起示範區”。聚焦這一目標,我們全力做好“加減乘除法”。一是在綠色發展上做加法,發展產業向綠的生態經濟,建設滿眼皆綠的生態城市;二是在汙染防治上做減法,嚴格環保準入控增量,嚴控汙染排放降總量;三是在係統治理上做乘法,統籌推進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庭院、美麗田園“四美”共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四水”共治;四是在問題整改上做除法,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契機,統籌當下改與長久立,解決一批群眾關注、反響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四美”共建、“四水”共治,具體抓手是什麽? 羅聯峰:在“四美”共建上,重點從群眾自己能動手、好實施、易見效的美麗庭院建設入手,發動群眾自建自管家門口,下一步將以魚棚子、爛屋子、墳窩子“三子”整治為重點,推進美麗田園建設。同時,仙桃因水而興、因水而盛,但水係不暢、水質不優等問題客觀存在,我們因時因勢推進“四水”共治,已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合資成立“水管家”公司,修訂完善仙桃市全域水治理總體規劃,統籌推進河湖水係連通、水質環境改善、生態功能優化、水文化景觀打造,變“厭水”為“親水”、變“水患”為“水利”。 記者: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仙桃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羅聯峰:仙桃與國華能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提前布局以氫能產業為主導的全省首個零碳科技產業園。產業園落戶以來,迅速啟動園區規劃編製、項目對接洽談、產業基金組建等工作,於10月28日舉行零碳科技產業園規劃評審發布暨項目簽約活動,集中簽約5個項目、總投資75.7億元,涵蓋氫能製備、儲運、應用等多個產業鏈環節。 向綠而行建設美麗天門 ——訪天門市委書記易先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記者:易書記您好,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天門打算怎樣落實? 易先榮: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天門生態資源豐富,境內河湖眾多,理應在湖北綠色崛起中主動作為、走在前列,厚植綠色優勢,寫好綠色答卷。 記者:天門在綠色崛起方麵確定了哪些發展思路及目標? 易先榮:我們將協同推進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爭當武漢城市圈綠色發展標杆、環境治理樣板、美麗城鄉典範,加快建設全省綠色崛起先行區,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核競爭力”和人民群眾的“幸福不動產”。 記者:為實現目標,天門有哪些具體舉措? 易先榮:天門將紮實做好“加減乘除”,多做生態修複“加法”、勇做汙染治理“減法”、善做動能轉換“乘法”、力做風險隱患“除法”。一是守牢“綠色底線”。緊盯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跟蹤問效,鞏固提升天門河水環境治理成果;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推進城區汙水分流“全覆蓋”;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對重點行業、領域環境問題摸排整治。二是培育“綠色動能”。以“畝產論英雄”,深化“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全麵推進閑置土地、僵屍企業清理,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深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成果,建設麵向武漢的城市圈綠色農產品供應地。三是共享“綠色福利”。突出中心城區“四湖鑲嵌、六水環繞”的自然稟賦,完善城區綠地骨架及生態走廊,建設一批“口袋公園”;深入實施“擦亮小城鎮”行動,穩步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 ——訪潛江市委書記向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宋效忠 記者:向書記您好,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是潛江的一大特色。請問在這方麵潛江有哪些打算? 向斌: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搶抓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機遇,圍繞“三廢”循環利用,引進一批上下遊關聯的光電子信息企業落戶,園區資源利用率達85%、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約20%。下一步,我們將實施園區提檔行動,推動兩個省級合格化工園區一體化發展,聘請行業權威機構高標準編製園區空間規劃、產業規劃,全力打造國家級化工示範園區;實施產業強鏈行動,深入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構建企業內小循環、企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的循環經濟體係,形成上下遊配套的良好產業生態;實施科創賦能行動,積極承接武漢城市圈科創資源,支持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記者:今年6月,市民在漢江潛江段發現江豚出沒,折射漢江生態保護成效。請問潛江在漢江生態保護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向斌: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完成14家沿江企業“關改搬轉”,推進漢江岸線綠化改造,實施漢江潛江段十年禁漁,籌措3636萬元推動177艘捕撈漁船上岸、354名漁民轉產安置;與武漢、荊州、荊門、仙桃等地簽訂跨流域聯防聯控協議,提高跨流域水汙染防範處置能力。 記者:潛江小龍蝦產業是生態農業的代表。請問潛江在推動小龍蝦產業發展上有哪些具體思路? 向斌:我們將深挖小龍蝦產業潛力,實施賦能強鏈行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做到“吃幹榨盡”。做精一產,深入開展種苗選育繁育,提檔升級蝦稻共作基地,推動“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做強二產,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鍛粗延長精深加工產業鏈,開發多種即食食品、甲殼素及衍生物產品,推動小龍蝦產品由論“噸”賣向論“頓”賣轉變。做活三產,大力發展小龍蝦節會經濟、電商經濟、夜市經濟、旅遊經濟,推動產業由賣資源向賣產品、賣品牌、賣文化轉變。 建設世界著名生態旅遊目的地 ——訪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馮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記者:馮書記您好,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神農架確立了怎樣的思路和目標? 馮偉:神農架林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是華中重要生態屏障。我們錨定建設神農架國家公園和世界著名生態旅遊目的地的目標,舉保護旗、打生態牌、念旅遊“經”、走綠色路,建設“三基地三區”,推動新時代神農架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美麗湖北、打造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作出神農架貢獻、體現神農架擔當。 記者:神農架如何實現高水平保護? 馮偉:一是持續深化國家公園建設,把神農架國家公園建成我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公園。二是加強生態資源管護,完善河湖長製,建立具有林區特色的林長製,嗬護好境內317條河流,加強4000多種動植物資源保護,維護近500萬畝森林安全。三是推動區域生態保護合作,發起成立鄂西渝東毗鄰自然保護地聯盟,推動境內四大水係的橫向生態補償機製,實現水流域聯保共治。 記者:神農架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 馮偉:圍繞打造世界著名生態旅遊目的地,加快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一是發展全域旅遊、全年旅遊,培育春賞花、夏避暑、秋賞紅葉、冬滑雪等旅遊業態,豐富避暑度假、冰雪運動、森林康養等旅遊產品體係。二是加快推動旅遊 文化、旅遊 體育、旅遊 康養等融合發展,打造“野人五項”戶外運動品牌,對接國家“三億人上冰雪”“北雪南展”計劃,打造南方最大滑雪勝地。三是加快旅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房五高速開工,暢通與鄭萬高鐵神農架站、興山站、巴東站、保康站“四個高鐵站”的交通網絡,讓遊客四麵八方進入、無縫換乘。四是優化旅遊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出台支持旅遊業發展、獎勵係列政策,營造個個都是旅遊環境、人人都是旅遊形象的良好氛圍。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旅遊接待量3000萬人次,收入100億元以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